2016年京东成为1号店的第三个接盘侠,也许并非醉翁之意,但1号店并非一无是处。 京东去3c化的决心从未改变过,从2011年开始京东全品类发展的计划逐步推进,拿下3c后,发力图书品类,直到2015年京东在快消品、百货品类的战局才来开。 1号店多年积累的超市品类运营以及用户对京东而言并非没有吸引力,加上它在华东、华南地区的地理卡位,优势足以弥补京东全面对抗天猫的地理“断点”,去年1号店加码超10亿元挑起了线上商超大战。 三次托付,1号店的局面似乎并没有变得越来越好。好比根飘在水中的绿萝,更多是在保命。 扶不起的1号店? 立足商超,却显得无用武之地,1号店变得越来越尴尬。 京东商城ceo沈皓瑜首次披露与1号店整合的思路时表示在供应链协同时终点讨论内容,希望1号店相当程度上保持自己的风格和消费者心目中的感觉。合并之初的一个基本点是1号店的app和品牌不会消失。 根据星图数据2016年京东和1号店的市场数据分析,1号店在乳制品、彩妆品类上的销售情况仅次于天猫和京东,位列第三,在快消品,尤其是日用百货和生鲜品类上,1号店可以为京东带来除家电3c主品类之外的非标品利润。 时过境迁,在商超这个落点上,京东的力量不断崛起。 数据显示,2015年双11京东超市当下订单量同比增长190%,2016年618当日销量突破2500万件,截至2017年第二季度,京东日用品及其他品类gmv同增55%,今年上半年超过4000个新品在京东超市首发,其中300个为独家首发。不久前,京东超市宣布已成中国市场线上线下最大超市。 京东管理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在2017q1时,即使京东集团剔除1号店的业绩,依然可以保持47%的增速。 如今1号店的供应链优势日益式微,在经营品类上与京东品牌并无差异。为寻求突破,1号店尝试进行品牌升级,从“网上超市”的定位变成“全球超市,轻松到家”,聚焦白领中产,所以各大地铁站随处可见1号店品质升级的两面生活体验的广告。 在结果上看,1号店更像是烧钱赚吆喝,止损似乎遥遥无期。 据相关分析数据,京东平均客单价在500-1000元,1号店的平均客单价只有100-200元。在快消品、百货品类上,仓储能力能力至关重要,京东通过自建物流成本控制优势明显。 相较之,1号店的履单成本比较高,约每单在17-20元之间,而按照京东一线城市发单标准,控单价格一般在12元内。正如业内人士所分析的一样,目前1号店一年营收不到100亿,按照10%的亏损率计算,一年烧掉10个亿来维持,若是要扩大流量规模,获客成本的加入,这个数字将会更大。 显而易见,1号店扶起扶不起,京东说了算。 在商超布局上,有沃尔玛、永辉超市等渥的供应链资源,而现在京东超市、京东生鲜的力量不断壮大。目前看来,1号店的砝码唯独剩下平台用户资源了。有媒体报道称2015年1号店的注册用户9000万,活跃用户5000万左右。根据易观数据,截至2017年8月,1号店app月活用户为311.3万。在获客成本居高不下的互联网下半场,1号店的用户资源价值必定是京东保留其平台运作的原因之一。 当前,京东保持对1号店前端独立,后端实现供应链协同,联合采购,共享仓配覆盖面积和配送体验,是降本提效的做法,也是对1号店用户实现改良的推进方案。 此举,或为将来1号店关门提供了一个脚注。 命运转角处 至于1号店,京东虽然关上了门,但却开了一扇窗。1号店将与京东差异化定位,以一、二线城市女性家庭用户为主流受众,主打进口商品及需求频次高的生鲜食品。然而对京东来讲,是否有必要保持高成本的双平台运维? 毫无疑问,1号店的去留首当其冲要考虑盈利,否则关店是不久远的未来。当务之急,做好垂直1号店才有未来。重单个领域去进行突破是1号店抓在手中的那颗石头,是其扎根生长的一个理由,然而在1号店的基因里似乎对这一点带有忽视。 据机构数据显,2014、2015年连续两年,1号店在中国电商综合实力排行榜上与京东、天猫位列三甲,超出第四名的沃尔玛近50个百分点。2016年,1号店跌出了三强并游离在倒数两位数开外。2016年其移动端的市场市场占有率为1.2%,活跃用户渗透率则低于1%。 在整个电商格局,1号店显然排在了末流。 与之相比,京东扎根3c、家电,不仅超越了苏宁和国美,通过3c衍生出物流、金融等生态,如今的京东已经成为了阿里眼中可以正面对抗的对手。阿里从服饰生活用品切入,更是打造了一个庞大的经济提。阿里、京东组成电商第一阵营。在第二阵营中唯品会从特卖服饰切入、当当从图书垂直等不断深耕,守住自己的一方天空。 作为前辈的1号店,并没有做实网上超市这个切口,把持住自己的阵地。 时任1号店cto韩军认为,1号店应该以食品饮料、快消品作为基础,坚持网上超市定位,铺设全国性的仓储物流体系,再利用食品的引流效应扩充其他品类,当客单价提升,订单规模足够大,物流成本降低,再做开放平台,盈利在未来,这是一条通向独立电商巨头的路径。 画面太美好,可惜错过了。德鲁克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和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 在bat阵营出现,加上后来的tmd阵营,互联网创业难有这样的巨头产生。2016年,仅仅共享领域单车或充电宝等项目出线。目前抓住“app+场景”较活跃的都是一些垂直、小切口的企业。如喜茶、无人便利店、迷你ktv、千聊等都是最近出现的小风口。 反观电商,有第一、第二阵营的把持,似乎再难有电商创业者,但在消费升级背景下洋码头、贝贝网、拼多多的电商“奇迹”般地崛起,这一波崛起的电商无一例外地都是通过汇聚特定群体切入,做垂直维度的生意。未来,诸如阿里京东这样的综合平台也将出现这样的特征。 经历三次易主,1号店一直不温不火。而今,聚焦女性群体,垂直深耕补足京东在进口和生鲜领域的短板,以此为基础上再不断地做场景延伸,伺机而动,而非坐以待毙。 绿萝邂逅石头生命变奏曲开始,生命的转角处,抓住这扇窗,1号店需要疯狂扎根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