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免费发信息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 大同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文化、教育投资还有哪些新机会?

2019/12/30 23:35:53发布198次查看
  2019年12月20日-21日,由投资家网、金麦粒传媒、北京文投联合主办,财经锐眼、有时间协办,国合 耶鲁全球领导力培养计划提供学术支持,贝因美(行情002570,诊股)股份有限公司全程冠名的“2019中国股权投资年度峰会暨颁奖盛典”在北京金隅喜来登酒店隆重召开。
  本次峰会以“聚势待发”为主题,深度剖析股权投资全新业态,并广邀200+政府代表、300+投资同行、100+上市公司、50+引导基金/母基金代表以及1000余位投资精英齐聚一堂,围绕投资人、企业家、创业者等人群最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度交流与探讨。
  下午的圆桌议题“资本赋能,文教新生”上,明观投资创始合伙人孙月鹏、头头是道基金董事刘晓妍、微影资本副总裁沈海丰、北文基金执行总经理王超、浙商万嘉投资管理合伙人刘献民,就圆桌议题“资本赋能,文教新生”展开了精彩讨论。
    以下为圆桌讨论实录,经投资家网整理:
  孙月鹏:大家好,我是本场的主持人,刚才在消费专场上刚好几位嘉宾聊到了直播电商和凯叔讲故事,正好也是文化和教育的相关领域,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和教育或者其相关交叉领域一直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重点。首先先请各位嘉宾介绍一下自己。
  刘晓妍:大家好,我是头头是道的刘晓妍,我们是投资+产业的投资策略,一直是产业加投资两条腿走路,在深耕产业的基础上去做投资。我们的主要投向是文化、消费和教育,以及科技和数据在这三各大行业的落地应用。
  沈海丰:大家好,我是微影资本的沈海丰,我们主要是教育、消费核心的领域,上一场的嘉宾提出的凯叔也投过。
  王超:大家好,我是北京文投王超,文投集团是北京宣传部直属的文化产业投资集团,集团有两个大方向,一个是文化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另外一个文化产业基础设施的参股投资,集团根据业务板块需要设有多家gp,我们北文基金是其中一家,主要看三个方向:第一个是文化内容,第二个文化传播渠道,第三个文化消费场景。
  刘献民:大家好,我是浙商万嘉投资刘献民,我们投过内容方面的东西,投消费,有一点点科技领域的项目,我们都是投的早期。基本是这样的公司,谢谢。
  孙月鹏:2015年到2016年是文化行业投资的高峰期,2016到2017年是教育行业的投资高峰期。随着热点的轮转,那么今年的市场大家有没有投过文化或者教育的相关的项目呢?
  刘献民:没有,我们今年投的消费。
  孙月鹏:您觉得为什么没有办法投?
  刘献民:没有办法退出。
  王超:我们投了,因为我们自己本身做文化产业,而且是国有基金。我们也是选一些价格比较合适的,像我们今年投了一些新媒体、短视频、影视公司,比较谨慎,都是小股东,没有投太多,从我们的角度看,文化产业现在大伙儿都说比较冷,实际情况也是这样的。作为专业的产业投资集团看到了一些机会,可以选一些比较好的项目,相对好的项目投一点。
  孙月鹏:您投的文化项目具体一两个例子,选择了什么样的文化类的项目?
  王超:比如,现在正在上映的一个年度黑马电影《误杀》,我们在今年5月份的时候投了恒业,我们当时看到一个是价格比较低,另外创始人团队在整个影视对这个行业有自己的认知和专业的。同时我们看到这个团队不是一个新入行的,合作比较长。体量大的投的话可能风险更高,有一些比较好的优质项目,这个还是有机会的。
  沈海丰:我们没有纯投文化,但是有投文化的延伸,一个是文化往教育领域的延伸,本质上是一个教育公司,实际也是以内容优质的课程产出的公司。另外从文化延伸往消费角度投,依托快手的服务红人的供应链的公司。给这些红人提供在快手平台更好的产出内容和实现商品销售。后续从内容切到供应链体系,相当于帮助这些红人去搭建供应链的体系,不需要自己去做,直接在你的直播间短视频里面去卖货,所有货物跟红人是没有很大的关系。直接从文化切到了消费,是往消费和教育做了一个延伸。
  刘晓妍:投融资情况,今年行业整体的投资节奏和投资量跟去年前年相比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下降。在这个背景下,我们也相应地控制了一下投资节奏。从今年的投资情况看,文化和消费占比比较平均。但文化领域基本是还是以科技文化为主,是大文化的范畴,本质是技术驱动的商业逻辑,要求在技术上有一定的壁垒,但是应用场景和落地的商业化其实基本都在文化、消费和教育这三个场景里面。。我们和兄弟基金普华今年投的技术驱动的项目,像最近有一个中国30家科学家的榜单发布,我们合计投了其中六家。大概是这样的。
  孙月鹏:从大家介绍的情况看,我们并不是放弃了文化行业,而是投资以文化为支点和消费、教育的结合的项目。那么今年看有哪些项目您觉得有文化的属性,跟其他行业相结合,确实有可投的价值?
  刘晓妍:个人比较看好科技赋能和数据赋能,投的逻辑就是有技术壁垒,落地场景是文化和消费。比如上半年投的一个公司,其技术能力国内绝对性领先,商业化最早出发点是从动画、游戏的制作以及广告的制作开始切入,其技术的作用是对传统行业的改造,即提能、增效、降本,用ai技术替代了大部分人力产能,是这样的逻辑,包括去年投的一些企业也是这样的大逻辑。如vedio++商业模式的本质是广告销售,但是用技术的手段和方式去做分发,整个效率比原来纯人工的效率提高很多。
  今年还投了一家从网易分拆出来的ar团队,是网易技术副总裁的创业项目,落地场景在文旅和教育。从底层逻辑来看,技术是底层的甚至最终会通用,但商业化是落在哪一个行业里变现就要遵循这个行业的商业规律。
  内容方面,遵循我们自己定下的产业投资的逻辑,因为之前投了喜马拉雅、十点读书、小鹅通等头部企业,都是平台向的公司,围绕它们所在的垂直行业,我们也会投一些早期阶段但特别优秀的头部团队,这在我们的portfolio生态里是有整合价值的。当然,它们当中也会有未来长大能独立资本化的机会。更重视产业的投资策略,在目前这种投融资环境下,可能会是核心竞争力。
  孙月鹏:在项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往往硬核类的项目在早期变现方式上会遇到了一定瓶颈,这个阶段在团队选择从科技的角度完全去看还是可能在科技只是一部分,会从整个变现方向去看。
  沈海丰:我们去看文化有这样的分类,第一种我们觉得文化是一个产品,我们看到像很火的《长安十二时辰》我们是投资方。它本身是一个产品。还有一个文化的属性是媒体属性,本身很难通过自身的内容,产品没有办法售卖,要么就是广告要么就是直接变现,跟消费或者教育的结合都是这样的。媒体属性通过内容把用户吸引过来,想办法去变现。
  孙月鹏:把文化当成引流的工具。
  沈海丰:像以前电视购物我们发现变现难度大,交易、信任的门槛是有难度的。整个商品体系物流体系非常完善的情况下再去做这样类似电视直播或者是网上带货的方式有基础设施的可能性高,我们在这个方面做了一些布局。
  王超:我们集团自己有一个大数据公司,谈到文化跟科技的融合,我感受比较深。去年动画的行业也是文化的一个细分领域,我印象感受深的,去年7月份的时候有接触一家做动画的公司,有自己的ip,到9月份再去看的时候现金流断了,非常可惜。断的最大的原因还是传统的漫画,还要去委托。这几年有三家公司做的比较好的:玄机、若森、中影年年,三家公司创始人做的这些事有异曲同工的地方。用自己的动画技术把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去提能增效,找到核心点可以去投,我们自己的文化科技方向目前还没有投。
  刘献民:我觉得文化本身就是消费,所以在我们看来其实没有必要分的那么清楚。我们人也少,不会把自己折腾的那么麻烦,文化也有消费,在消费里面的作用是什么?我觉得技术本身是服务于所有的东西,技术也服务于消费,服务于整个社会。在我们看来没有什么区别。我们主要看他的作用,是用来被大家直接消费还是用来帮助大家消费?就是从这个角度分的。
  如果用来被直接消费的,我们从这个角度看这个东西,你通过什么渠道去消费,大家愿不愿意消费,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什么样的,大家是怎么样的消费。平台这样的东西有很多人去创造,平台买单也算,直接卖的也可以,都没有问题。只要你能够出好东西就可以,能够获得平台资源就可以,掌握渠道就可以。只要掌握渠道了,你的内容和渠道加在一起,你们的商业模式肯定能走出去,能不能退能不能上是另外一个事。
  不是直接用来消费,是帮助大家消费,我们做直播也好,短视频带货也好,公众号种草也好都是帮助大家消费,广告其实也是,也是帮助大家消费的,把广告主的意愿传递到用户的眼前,通过广告转化成消费。我们没有单独去投这个事,没有觉得它是一个单独的领域。我们帮助以前做这些的企业来助他们发展。我们有一些在美妆、宠物这样的领域里面,我们认为自己在消费领域也有一点自己的局面,不太敢投品牌,因为体量有限,我们喜欢一些渠道。当初按照渠道的方式投的,打造自己的品牌,往自己的渠道里面放东西,这些所谓的东西就是品牌,他们自己拿到的一些品牌,在欧洲也好在澳洲也好在韩国、日本也好。他做的比较好的一点是能够比较好的利用各种各样的渠道选择他的东西,让在电商端的营销转化比较好。我们可以往前加很多的平台,如果你的营销能力很强的话。
  所谓营销能力很强,要么就是在运营这方面有比较好的经营或者技巧,你能够通过控制你的投放成本或者掌握这些平台的运营的规律能够获得比较好的投入产出比,我们会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渠道。我们之前投过很多这方面的内容,我们有这个领域里面最开始也是帮助人家做高效率或者低成本的短视频。淘宝曾经有过这样的转型,原来是图文的页面。现在开始转化成视频,更强调是直播的。原来投了一个这样的公司,是做短视频的,而且成本极低的。他们在这方面相对积累了比较多的经验,除了淘宝以外有抖音,大家都在做,而且很早做抖音方面的尝试,我们把他们能够拉到一起做一个事情。
  你能够想办法帮助我们这样美妆类品牌的公司,在美妆的在新品牌代入的时候能够比较高效的获得投入产出比,我们通过营销的阶段,早期阶段的时候扩大受众的影响面,再往后是不断地试出来好的渠道去提高你的转化率,我觉得这个能够比较好的帮助他做这方面的事情。这样的话其实这个公司不仅仅帮助美妆的公司。还有另外一个在上海做在电商品牌的公司,后来在不断发展新的方面,帮助他去带货就这么简单。
  孙月鹏:我总结为项目之间有协同作用和赋能的关系。刚才刘总提到了,退出的问题是我们投资文化和教育非常关注的点,那么我们现在针对于文化和教育类的项目退出的策略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王超:我们未来主要是并购退出,我们自己的上市公司把项目收掉,或让同行业的企业把我们投的企业并购掉,这两个方向,还是有一些难度。从我们自己的角度讲,我们自己有上市公司,未来在产业上,我们肯定要做一个协同的管理和做一个帮扶。所以未来还是以自己主导的并购退出,而不是自己投的企业去发展。
  沈海丰:其实教育更多是做培训的,我们自己去看a股,东方时尚(行情603377,诊股)独立ipo,做早教的美吉姆(行情002621,诊股)、公考的中公教育(行情002607,诊股)通过并购和借壳的方式上市,近期it培训的传智播客也在ipo排队,等等。实际整个a股教育培训这一块的证券化在越来越放开的。我们觉得不管是并购还是a股上市会越来越成为好的渠道。
  刘晓妍:我觉得因为在座的都是投资机构,从投资的角度来看,退出就是自己上市或者并购。我为什么强调产业这一块,你投资的里面形成生态的话,有长大的公司,也有小而美的公司,如果投资的项目自己形成了一个小生态,就自然而言有整合退出的机会。我们并不是投资早期的,我们现在资金规模整体很大,我们投资了一百多个项目,从早期到成长期到pe,并购我们也在筹备,我们很强调投资和产业并重的这个逻辑。
  回到并购和ipo,我们觉得接下来有可能有一波机会,因为任何一个行业有周期的,不会一直上升也不会一直在低谷。可能文化教育的低谷现在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现在都知道创业板注册制细则可能很快出来,新三板也在深化改革,以及科创板的机会。像文化行业其实已经被验证了盈利模式和市场需求,且仅存量市场就是很大的市场,这个行业的资本化分层也很成熟了,比如二级市场的证券化也很成熟,所以退出通道上的选择性可能更多一点。
  刘献民:并购我觉得大家是公认的,这个领域如果你是一个平台,或者我们说的像视频基本差不多了,就像喜马拉雅这样应该在独立上市的范围,如果是内容创作公司,哪怕你是估值百亿或者百亿以上,我觉得上市以后至少短期内到不了这个价,上是可以上,几乎是凤毛麟角。并购也有这样的方式,有人收,要么自己把大家团队聚在一起,看有没有机会,有人喜欢或者是符合一些产业的未来发展的需求和期望的点。我们最近确实碰到过,有一些企业确实好像有上市公司在找,我们觉得可能我们得自己想办法,我们早就做过这方面的打算,因为我们投的可能都在不同的内容领域里面,相互之间多多少少都是可以有业务的协同。需要我们自己主动的去跟这样的一些企业去做工作,大家是不是可以,如果有机会是不是可以在一起,我们想办法通过被收购的或者不是被上市公司收购其实都可以。
  对所有人来说,创业者可能想做一点事,如果环境受影响。大家在一起如果还能想做这样的事,我觉得不是一个坏的选择。对股东来说可能挺明显的。如果不退出压力没有办法解决。我们也在想这方面的事,我们主动的去帮助他们整合在一起。
  孙月鹏:在平时我们聊的项目里面什么样的项目最吸引你?。
  刘晓妍:首先要找准赛道,在投资上,跟创业不一样,因为投资毕竟有周期。你得选对大方向,选对市场。
  其次最兴奋的肯定是遇到优秀的团队,这个毫无疑问,任何事情都是团队做出来的。而不同赛道对创始团队的能力要求是有差异化的,比如文化、消费和教育,不同的行业对创始团队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消费里的品牌,对团队的复合能力要求高,在产品、营销和市场的能力上不能有明显的短板。还是要分行业。
  然后在前面两个都成立的情况下,我们希望创始团队能专注做自己特别山擅长的事,这个是核心竞争力。同时,创始团队要拥抱技术和拥抱变化。回到目前的投融资的实际环境,要求团队有现金流管理能力和经验,保证安全地活着保证能一直在牌桌上,才有机会去博那个终局。大概是这样的。
  沈海丰:一个是自上而下一个是自下而上。我认为现在时间节点对于文化、消费、教育三个细分行业的创业者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机会。因为传统互联网,我们认为创业团队自下而上看是一个圈层文化,不管是技术还是互联网,这个团队过往经历,老团队出来或者大公司出来的人,各方面的背景都很好,我们发现在文化、消费、教育这些领域里面,是打破了圈层的文化。产品内容会有很强的地域属性,产品有很强的价格带区别,用户的偏好会分层,因此存在很多的水下项目,给广大的创业者带来很多的机会,并且同样这样的机会很少存在赢家通吃的局面,我觉得这个行业对创业者来说比较好。我们看到好的团队很深的接触,去帮助他们做很多事。
  自上而下,我们内部梳理发现,2000年出生的人口18、19岁,他们高等教育受教育的比例45%,其中部分省份的录取90%以上。20到30岁高等教育入学率30%。30-40岁是15%。50岁以上只有4%。我们发现不同的年龄人群的受教育水平完全不一样,在迭加互联网的信息无差别的分发时代,对于这样的用户来讲,其实你传统的产品,不管是文化产品、教育产品还是消费产品,都有非常不同的触达方式,形态也好、内容也好,我们会看这样的机会。
  第二个,我们发现对比美国或者发达国家,国内三产占比目前只有50%,我们发现整个的制造业的工人会大幅度向服务业工人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极大培训的需求,这也是这样的逻辑。我们讲自上而下的逻辑会看产业结构,去找一些趋势性的机会。
  孙月鹏:因为我之前看过职业教育,线上线下都会看,职业教育培训线下会受到区域限制,线上会受到流量限制,有时候会看到天花板我们在选择职业教育的时候会注意到这些问题吗?
  沈海丰:会,职业教育这几个问题比较明确,其实我们会发现目前的大部分职业教育的从业者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比较低,公司的创始人的背景,整个受教育水平或者知识结构学历背景比较低,老板或者从业者不是是很高的学历。我们看到一个比较大的月嫂培训公司,创始人是北大的,受教育水平、战略格局都很高。我们发现这是职业教育的这两年显著的趋势性的变化,从业者不太一样。从业者的变化会导致获客的手段、提供课程的方式会越来越宽,他的布局能力越来越强,这是我们的一个考虑。
  第二个,it教育,线上的获客,过往我们觉得线上是一个宽赛道线下是一个窄赛道。其实线下不一定比线上差,线下获客成本低于线上,最后算利润,线下的不差。线下的赛道实际也够宽。这是我们观察的维度。
  王超:跟大家分享做文化,包括教育的投资逻辑的,我们集团是国有企业,那对我们来说,文化企业的话首先要符合国家的意识形态的要求,不要出现违反国家一些监管的案例出现在里面,如果有的话我们肯定不看了。
  另外,内容方面我们看到让我们比较感兴趣的公司,比如这家内容公司他们的团队能够持续产生优秀的内容,这样的公司有很多,非常小而美,我们也会比较感兴趣,至于渠道和消费文化场景这两块,配合我们未来的并购战略,就是你的资产怎么样,你的净收益率怎么样,符不符合我们的发展定位,我们对这个比较感兴趣。
  去年包括今年看了一些教育类的项目,教育信息化这个市场几千亿,硬件、软件这两个方面。一般的区域性的公司比较多,我们更多配合上市公司做一些区域性公司的并购整合这一块,如果有做的比较好会感兴趣。至于教育的细分从我们自己接触到的看,当然没有各位看的多,我们看到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这些比较细分的教育市场,随着人们对自己孩子的一个要求和期望也好,其实国家有这个政策方向,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的一些细分的领域比较看好。
  刘献民:我们从这么多年看了很多的公司也投了很多公司,也跟着很多公司成长,有的好,有的没有。我的感觉就是我觉得大家说什么样的东西什么项目或者什么团队来说你有感觉或者你喜欢什么,我觉得不好说,我可能只是说我不喜欢什么。第一个,我不大喜欢连续创业者,不喜欢一个人不停的创业不同的项目
  孙月鹏:原因是什么?
  刘献民:我觉得最开始创业的时候没有想好,创业的目的可能就是为了创业、投资,然后再往后没有想,我不喜欢连续的创业,把创业当成一种模式。我也不喜欢连续的创业,另外一种说法不停地更换所谓的从业领域,我也不喜欢所谓讲风口这样的东西,我其实对所谓的豪华团队,可能我们针对不同的领域我们可能会有自己特殊的看法,所谓的从业背景、教育背景在我看来ok,不是不好,所谓的从业背景和教育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只能说明了大家的认知水平。我希望你的创始团队不用太多,我不会上来就像看到一个特别完整的团队,这个事可能不太可靠。我希望大家在一起真正能够把这个事想清楚,能够经得起我的询问就行,你想清楚如果大家在一起时间相对长一点,我可能花更多的时间。
  我只说我不喜欢,并不代表我不去看,我们一直会跟自己的第一的感觉在做斗争,我们干这个事,不断地推翻自己。但是,我可能会在个人的偏见上有自己的界限。不停地更换你的领域,不停地创立新的公司,你的团队对你自己所做事情的理解程度可能还不如我,你们在一起并没有真正的经历过什么样的东西。哪怕你只有一个人,但是你如果对你做的事情经历的事情,你长期不断地思考你要做的一个事情没有问题。你只要真正认识的点和别人的点不太一样,而且在商业逻辑能走,我们就敢去试,花时间去聊。但是如果在这一点没有的话,再完整的团队可能风险比较高的一个事。
  孙月鹏:我再问最后一个问题,大家对明年的投资策略和关注的重点大概是什么样子?
  刘献民:在我们自己看来,所谓关注的点我们有自己原来的基础,我们在这个领域投了很多东西,我们把它和消费结合起来,我们可能更关注一些在技术方面的结合,而且我可能更喜欢行业里面的经典的创业团队,哪怕你是消费、供应链,哪怕你是相对传统的东西,在这个领域经验有,而且在这个经验之上有认知我们会感兴趣去看,传统的供应链我们也去看,技术和这些方面的结合。内容在我看来是服务,给其他的消费也好做服务的。
  王超:其实文化产业整体看比较轻,我们关注到消费场景比较多,我们看并购的机会,是一个方向。
  另外一个,这两年整个文化行业的资金比较紧张,大伙儿都缺钱,包括影视也好出版社也好都比较缺钱。有一个机会是存在的,某一个细分文化行业的供应链金融业务,这一块也是我们集团的一个方向,本身我们有担保公司,在供应链金融方面,我们认为明年可能还有一个机会。
  沈海丰:核心还是围绕文化+教育+消费主的投资逻辑,文化为依托,在教育和消费赛道找一些过往没有挖掘出来或者被低估大的市场和逻辑,细分的话关注一些大赛道,例如线下娱乐消费、细分职业教育。其实也是欢迎创业者跟我们多探讨和交流。
  刘晓妍:我们大方向肯定也是文化消费教育,以及科技和数据对这三个行业的赋能,这个毫无疑问。我们坚守自己产业优势的行业,比如文化传媒我们有很强的根据地,围绕根据地去寻找投资机会甚至是孵化机会,往产业再走得深些。文化和科技的结合,也是重点关注的方向。另外,消费领域我们一直在看品牌和渠道,会一直持续在关注。消费上会拓展的细分赛道,会关注传统供应链的智能化改造升级,比如说服装和餐饮,所处行业市场非常分散、非常传统、非常线下,信息化程度极低,需要用数据做改造升级和供应链运营。
  孙月鹏:我觉得不管是文化还是教育,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蛰伏之后,随着创业板的改革和其他资本市场路径的完善,明年应该会有更多的机会和希望。希望两个行业的创始人在这个阶段里面把自己的现金流管好,坚持到黎明之后,我相信都是胜者,希望我们今天的圆桌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帮助,也感谢今天各位的参与,谢谢。

大同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